自咬症是毛皮动物特别是水貂、北极狐、银黑狐易发生的一种以神经紊乱,对刺激敏感性增高的一种症状。表现疯狂地撕咬尾部、后肢及下腹部的某一部位。其发生的原因有多种报道,如微量元素缺乏;汞过量;病毒感染;耳痒螨等。但上述报道经治疗和预防验证都不成立。多年的生产实践证实,自咬症有遗传性但无传染性。因此,自咬症很可能是一种神经类型即敏感的神经质型。
【病因】
1、动物本身具备高敏感的神经质型。
2、狭窄的笼子对动物精神所造成的影响。
3、饲养环境恶劣对动物精神造成的刺激。
4、分窝后单独饲养过早对动物造成的孤独感等。
【临床主要症状】
1、病兽不定时发作,但通常是在喂食前、见到陌生人、突然的外界刺激时发作。
2、发作时疯狂地撕咬尾部、后肢的外侧、下腹部的外侧,撕破皮肤,咬断肌肉,大量流血。
3、咬破部位感染、发炎、化脓甚至腐烂。
【解剖病变】
软脑膜血管扩张,软脑膜充血、出血。
【诊断】
依据临床主要症状--疯狂地撕咬尾部、后肢及下腹部可确诊。
【治疗】
1、截断门齿,用骨科剪将门齿截断1/2。
2、戴围套,在颈部用硬橡胶制作围套,使头部无法回身,但不影响采食和饮水。
3、将自咬的毛皮动物放一宽敞的笼里饲养,保持安静,减少外界刺激,并给予镇静药控制。
4、氯丙嗪注射液,每次1ml,肌注。
5、地塞米松,每次0.5-1.0ml,肌注。
6、扑尔敏,每次0.25-5 mg,肌注。
7、苯海拉明,每次10-20 mg,肌注。
8、洋金花1g,扑尔敏5mg,维生素E10mg,复合B0.5g,地塞米松0.75mg,一次性喂饲,每日1次,连用7-10天。
【预防】
1、对发生自咬的毛皮动物要严格取皮淘汰,不能做种用。
2、淘汰神经敏感型个体。
3、创造一个好的生存环境,减少应激反应。
4、水貂笼要按欧盟的标准设计;狐、貉笼要按丹麦标准设计,让毛皮动物在宽敞的空间生存,可显著减少自咬症的发生。
5、仔兽分窝后要对养或群养一段时间(依据之间的和谐程度决定),以减少孤独感。
6、加强种兽的驯化,建立人和动物的和谐关系,使动物对人不产生恐惧感。